都斯图河水像一匹柔软的蓝缎子,静悄悄地奔腾着,闪动着粼粼的波光。在广袤的鄂托克大地上,绒绒绿意蔓延铺展,乡村教育也正迎来它崭新的春天。鄂托克旗教体局积极响应国家教育政策,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,努力办好每一所小规模乡村学校,让乡村的孩子们也能在家门口享受优质教育,健康全面发展。
办学条件持续改善,夯实教育基础
近年来,鄂托克旗持续加大教育投入,通过实施办学条件三年提升行动,农村牧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极大改善。以碱柜村小学为例,2023年7月总投资1380万元开工建设风雨操场和宿舍楼,目前,风雨操场、宿舍楼已完成主体施工。2023年完成了对赛乌素小学、碱柜村小学、碱柜幼儿园、阿尔巴斯中心幼儿园等7所中小学、幼儿园的维修改造,使校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。被一片盎然绿意包裹着的村小——赛乌素小学,不仅旧貌换新颜,学校还配有齐全的功能室,包括科学实验室、录播室、美术室、图书室等,为孩子们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。更令人瞩目的是,学校班班配有智慧黑板、远程同频互动设备和护眼灯。此外,学校还建有塑胶操场、足球场、篮球场等体育场地。这一系列办学条件的改善不仅提升了学生的生活学习环境,也为乡村教育的优质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
师资力量不断加强 提升教育质量
鄂托克旗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,通过实施队伍教育素质提升工程,坚持“通过队伍建设活动,把年轻教师培养起来;通过全员竞争上岗,把落聘教师分流出来;通过绿色通道引才,把优秀人才招引进来”,全方位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。全面启动“十百千”强师工程,31名乡村教师入选,通过集中面授、跟岗学习、经典研读、主题论坛等方式,开展精准培训和特色培育,建立了乡村教师专业成长体系。同时,严格执行相关政策,足额、按时向乡村教师发放乡镇工作补贴,激励他们扎根乡村、奉献教育。在赛乌素小学,一支年轻化、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正在茁壮成长,他们为乡村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。
全市优秀教师王小燕老师在赛乌素小学扎根了14年,她所带的班级英语成绩超过了全旗同级水平,更让乡村的孩子们爱上了学习英语,智慧课堂成为了她教学的一大亮点。她积极引入现代化教学手段,将平板电脑和APP应用融入课堂,为孩子们打造了一个生动有趣的英语学习环境。在她的课堂上,孩子们人手一台平板电脑,通过互动游戏、在线测试等方式,轻松愉悦地掌握英语知识。
“我就是一个普通的老师,对我来说,能看着孩子们学到知识,一天天快乐成长,那就是我最大的满足。现在乡村学校的建设越来越好,待遇也在不断改善,这让我深感欣慰。以前,乡村的条件确实有限,但现在,无论是学校设施还是生活条件,都有了很大的提升。这让我更加坚定了留在乡村学校的决心,因为我知道,这里有需要我的孩子们,有我热爱的教育事业。”鄂托克旗赛乌素小学王小燕老师说。
办学特色鲜明突出 引领教育创新
鄂托克旗的乡村学校不仅注重基础教育的普及,更在办学特色上下足功夫。赛乌素小学以建设智慧校园特色学校为目标,通过“互联网+”七步骤四环节一体化教学教研模式,实现了人手一台平板电脑的教学环境。这种模式不仅提高了教学效率,还培养了孩子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个性化发展。在语文、数学、英语等学科教学中,老师们充分利用平板电脑和教学平台,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,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、提升能力。
此外,学校还结合国家、自治区相关政策要求,提出“1+X”课后服务模式,充分培养和发展孩子们的潜能,全面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。这一模式的实施,让乡村的孩子们也能享受到丰富多彩、寓教于乐的课后生活。
城乡教育协同发展 促进教育均衡
鄂托克旗在推进城乡教育协同发展的道路上,一直秉持着均衡、优质的理念,努力打破城乡之间的教育壁垒,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与互补。为了深化城乡学校(幼儿园)之间的合作与交流,鄂托克旗积极推进结对共建机制,深入开展“区域交流、校际合作”行动。通过定期组织城乡学校之间的互访、交流活动,加强城乡之间的教育联系。在此基础上,鄂托克旗积极施行校长、教师交流轮岗制度。每学年择优选派乌兰镇、棋盘井地区的教师与碱柜、赛乌素地区的10%的教师进行教学交流。这一制度的实施,不仅有助于提升城乡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,也促进了城乡教育之间的深度融合。通过这一系列措施,鄂托克旗的城乡教育协同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。城乡学校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,优质教育资源得到了更加均衡的分配。
在这片绿意渐浓的土地上,鄂托克旗的乡村教育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。从改善办学条件到加强教师队伍建设,再到办学特色的形成和城乡协同发展,每一项举措都体现了该旗对乡村教育的重视和投入。未来,鄂托克旗将继续坚持办好必要的乡村小规模学校,让更多的乡村孩子在家门口享受优质教育,健康全面发展。(文\雷海燕)